【防疫措施公告】


1.疫情中,歡迎多利用遠距服務。

2.現場面對面服務也有,詳見【預約諮詢】、【預約能量療癒】說明文章。如已確診或感冒,請預約遠距服務。

3.配合政府防疫措施,如預約現場面對面,有感冒、發燒、呼吸道不適等症狀,建議全程戴上口罩。



感謝大家共體時艱的配合。



2016年10月22日 星期六

自我療癒的工具——占星與覺察


《每一次困境,都是療癒的開始》前言

 



 

文/天海


  這是一本幫助大家學習自我療癒的書。更完整地說,我希望透過這本書,幫助大家找回自我療癒的能力。而自我療癒,要能透徹並直抵根本,最重要的基礎是對自己內在的覺察
  
  先從痛苦與療癒談起。
  
  最初踏入身心靈這行,是從塔羅占卜師的身分開始。人們來找我占卜,當然是因為內心有不安、徬徨、痛苦,需要透過占卜來尋得安心的答案,或是得到一個方向,讓他知道他可以繼續往前走,而且前途一片美好。
  
  但事情往往不能盡如人意。即使這次占卜的結果讓你滿意、心安了,也不能保證下一次你就能得到想要的答案。人生亦然,現在你感覺一切順利、輕鬆愉快,但很可能下一秒就遇到鳥事,立即陷入愁雲慘霧。
  
  更多的時候,愁的都是同一種課題,苦的都是同一種執著。
  
  許多來找我占卜、看星盤的客人,都有各自的煩惱,所煩惱的事也幾乎沒有變化。為感情而煩的,幾乎總在問戀愛問題,為工作煩惱的,也是每次都問工作困擾。就算每次所問的事情細節不一樣,核心問題也還是類似。經驗上來看,試著從事情層面解決問題,或許可以暫時改善狀況,但過不了多久,同樣的問題又會再出現。
  
  為什麼?
  
  因為人沒有變。因為人的內心沒有變,想法沒有變,慣性沒有變,遇到的問題就不會改變
  
  人改變不了的原因很多。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,是因為內心有個很深的傷或痛,一直沒有被覺察與療癒。


  
因為恐懼與傷痛,靈魂得以成長

  
  我看著許多客人,為了內心那個傷痛而不斷的尋求慰藉,越用力卻越受傷;又或者不敢用力、放棄努力,但遺憾萬千抱怨連連。怎麼做都不對,好茫然。
  
  我開始明白,這樣的客人,已經不能單用塔羅占卜、簡單的星盤指引來幫助了。他們需要更深的療癒,需要對自己有更深的認識,才可能跳脫這種無明而痛苦的生命循環。於是我陸續學習了一些靈性療癒的工具,並讓塔羅與占星更大幅度的轉而運用在自我認識上。(原本就已經有自我認識的部份了,只是此後方向更明確)
  
  用星盤來看個案的內在狀態,很能夠切中核心議題,如果加上個案自己夠敞開信任,也有改變的決心,往往能在諮詢過程中,對自己內在有深入的認識。也會明白外面情境與自身內在的關連,開始為自己負責,做些內在的改變。我越來越覺得占星對人的幫助,可以很深遠。
  
  然後,我發現一件有趣的事。
  
  每一次諮詢,為不同的個案解讀他們的星盤,探討他們的人生,明明是不同人、不同事件,但怎麼講到後來,核心議題都很像?不外乎安全感、自我價值、自我認同等等。於是,我突然有個想法,既然大家都有類似的議題,為什麼不一起討論?為什麼不寫本書來分享,如何克服這類共同的課題呢?這樣,大家都可以為自己進行療癒了。
  
  後來我也明白,這些大家都有的議題,其實是人類的集體無意識,人類普遍存有的模式。每個人都具有同樣的一些原型(人格),所以我們都攜帶了從原型而來的恐懼與課題,其實是為了讓靈魂藉此成長。
  
  而星盤,可以明確指出一個人的原型如何運作,今生攜帶了哪幾個特別重要的課題,最深的恐懼何在,有哪些需要療癒的傷痛模式。
  
  如果知道自己的星盤,就能知道療癒要從何處著手,自我療癒便不是件難事。但偏偏學習看懂星盤不是件容易的事,如果對占星沒興趣,恐怕難有毅力學成,想要自我療癒,卻沒心力與時間學習占星的人,該怎麼辦呢?
  
  於是,我將龐大的占星系統加以濃縮、歸納成十二種人格的運作,呈現十二種類型的生命課題,讓大家透過十二種人格的言行與情緒,往內探索到自己的內在狀態、恐懼與傷痛。有困難、痛苦就表示生命有相關課題,而我們都可以感覺到困難與痛苦,接下來只需在困難與痛苦中更進一步覺察與剖析。和占星相較之下,「探索十二人格」同樣可以領悟今生的課題,同樣能夠找得到面對課題的做法、療癒傷痛的方法,卻可以省去學習占星的繁複過程。
  
  然而,請必須理解:本書提供的十二人格內容,並不能取代正式而專業的占星諮詢。星盤所呈現的絕對是更精確、更具個人性的,單向的閱讀和雙向的諮詢,也各自具有獨一無二的效果。
  
  不過,本書設計的覺察過程,能帶來改變的意願與向內探索的能力,對於個人內在成長與生命情境的轉換一定能有關鍵性的助益。
  
  其實這個做法有點挑戰主流,因為一旦講到十二個人格或十二星座,很多人都會想立即知道「我是哪個人格星座」,馬上將算命、心理測驗的邏輯套用在這本書上。本書期望讀者能夠「明白自己有十二種人格,每一種人格都很重要、都需要覺察,更重要的是自己親身去發現與覺察」。該如何引導讀者聚焦於此,是需要下一點功夫的。
  
  即使有點挑戰性,我還是選擇相信,有許多讀者會願意用全新的視角來看這本書。我相信,這本書一定會抵達有需要的人那裡,提供某種程度的幫助。


  
原型、占星與覺察:圓滿人生的工具
  

  原型的概念,是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。他認為,人類心靈的最深層為集體無意識,包含了「普遍存在的模式與力量」,可稱之為「原型」。(《榮格心靈地圖》p.113-114)每個人都有相同的原型,所以也就擁有相同的集體本性。不過,我們還是有各自的意識,在相同本性上選擇各自不同的道路,讓自己的個體性逐漸明確,走向個體化。
  
  榮格的原型概念也早已經有不少心理學家、占星家採用研究,進一步提出原型對一個人的影響,以及占星中所蘊含的原型概念。
  
  卡蘿.皮爾森博士(CarolS.Pearson,Ph.D.)在其著作《影響你生命的十二原型》提到:「每一種原型都代表一種人格,在不同的人生歷程中,它們不僅是我們的內在指引,也存在於我們的潛意識中。」他認為原型會因為創傷而更突顯,如果對這類原型有清楚認識,自由運用原型的「積極面」,而不受其「陰影面」所控制,就能夠減少情緒的困擾,改寫自己的人生。
  
  美國著名的直覺診斷師凱若琳.密思博士(Caroline Myss,Ph.D.)也主張用象徵的原型觀點來看待事件,看見自己的內在運作。當我們能看出自己對事情的反應其實是原型的反應,我們就可以停止耗損不必要的能量,放下相關的負面信念與模式,反之,「每一種力量都能以特定的方式,幫助我們以更平衡、更有意識的方式生活」。(《點燃療癒之火》p.231-232)
  
  身兼諮商心理師的占星學家史蒂芬‧阿若優(Stephen Arroyo),著有多本心理占星著作,在《占星、心理學與四元素:占星諮商的能量途徑》中,提到「黃道十二星座也被稱為能量場、原型模式、宇宙構成法則等等。⋯⋯它們和榮格所說的原型十分類似,而榮格的原型也可以用來解釋星座能量模式的本質。」(p.103)。此外,他認為占星最重要的目的在於促進一個人對自身的深層覺知,占星師是要幫助個案洞察自己,占星學則是要幫人們提高覺察,以圓滿人生。
  
  他(占星師)能貢獻的就是他的洞見、理解與支持;他可以藉由占星學釐清一些問題、提供一種秩序感與意義、幫助人提高意識的層次,以及讓對方看見目前情境中的終極價值。以這種方式來運用占星學,就能幫助個案更有效地面對他們的人生,發現他們在宇宙週期循環中的功課,並且幫助他們真正洞察自己,了解自己與外在世界的關係。本命盤並不是一個看一看就了事的僵固之物,它其實是一個可以幫助人發現自己、了悟自己的生命藍圖。占星學最大的目的不是要改變一個人的命運,而是要增長覺知來圓滿自己的人生。(《占星、業力與轉化》p.416-417)
  
  以上這段引文影響我至深。我自學占星是從高中開始,但初次閱讀到這段文字,是在研究所時期。那時正在念戲劇學碩士班,已經從戲劇的角度開啟了對人性的探索與好奇,同時接觸到阿若優這個先進的占星概念,彷彿打開了內心某個通道,我心裡一股聲音非常明確地告訴自己:「這就是我要的占星學,這就是我想徹底明白的。」
  
  那時起,我開始了解占星學與自我覺察的關係。我直覺地認為,我要用占星來覺察自己,而且「覺察自己」會是開拓生命可能性非常重要的關鍵。
  
  因著這份渴望與信念,促使我去進修靈性或占星相關課程。我接觸到的也多為同樣重視自我覺察的老師。他們的共通點,都是非常重視根本,不花稍,不斷於內在下功夫。
  
  近期在「光的課程」修習過程中,我發現課程中老師提到的概念多半也是我從自身經驗、個案諮詢中已經悟得的道理與法則,儘管詮釋方式不同,核心概念還是一致的。我深感宇宙法則其實放諸四海皆然,只要我們保持覺知,遲早會從各自的生命經驗中明白同樣的道理。我在不斷進修、不斷回頭省視的過程中,一次又一次地領悟「覺察自己」的重要性。
  
  生命從不吝於教導,端看我們是否開放自己接受,化為成長的養分。
  
  從外到內,從控制他人到控制自己,從批判他人到覺察自己。這是我自己在這幾年靈性療癒之路上的轉變,或許還有不足,還有很多的進步空間,但我想就自己已經學會的部分,來提供需要的人一點幫助。
  
  諮詢方向轉向自我覺察後,個案來來去去,其中有些長期找我諮詢的個案,也開始出現一些變化。原本緊抓一切的控制狂,開始可以隨性而為,信任老天的安排;對自己極度沒自信不敢追求夢想的,也開始踏出了第一步,越來越勇敢;那些向來忽略自身需要、總過度付出、能量耗竭的人,也開始關注自己的需求,滋養自己,發現更多「自找」的樂趣。當然還有很多很努力的個案,都進步成長了許多。
  
  個案有所成長,我很開心,但也陷入了某種擔憂:如果個案一直依賴我的建議,一直透過我的諮詢才能知道該怎麼做、療癒內在的傷,該怎麼辦?只是偶爾來還好,我是指頻率很高的,例如每個月都找我的個案,他們真的找回力量了嗎?我是否反而無形中剝奪了他們的自決能力、自療能力?
  
  如果可以,我希望來找我的人們能在一次次陪伴與療癒下,越來越找回自己,相信自己的自我療癒能力。
  
  如果可以,我希望帶給人們的不是更多向外的依賴(包括對我的依賴),而是他們對自身力量的信心(當然,還是要懂得適時求助,在依賴與獨立之間找到平衡)。
  
  畢竟,我們能給一個人的最大幫助,不是讓對方依賴自己,而是讓對方找回自己的力量,用自己的力量站起來。給人吃魚,不如給人一支釣竿,教他釣魚。
  
  我希望這本書可以成為那支釣竿,成為大家獲取內在資源與力量的工具。
  
  無論如何,謝謝你們。當你們接觸到本書,打開它,讀到這裡,新的可能性就已在醞釀了。
  
  謝謝你們的信任與嘗試,甚至努力。讓我們一起成長。 




--------------------

《每一次困境,都是療癒的開始》天海著 麥田出版

各大書店與網站上市中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